1、习惯句式(如……何?)
2、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3、疏通课文
4、知识技能目标:
5、品读法。
6、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7、延伸拓展法。
8、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9、“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10、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11、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3、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14、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15、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16、“遗男”几岁?
17、愚公为何要移山?
18、顺畅翻译全文。
19、生齐读,师正音。
20、愚公有几个儿孙:A、两个B、3个C、4个D、4个以上
21、“杂然相许”中“许”的意思是:A、赞成B、允许C、答应
22、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话故事。神话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据。请思考,在地理知识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据?
23、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24、“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25、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26、学生自己评价。
27、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8、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9、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0、听歌:《愚公移山》
3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32、词性活用
3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34、了解寓言
35、文中的通假字
36、整体感知 疏通结构
37、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38、诵读法
39、导入新课
40、课堂小结
41、回顾导入
42、这个故事给予你什么样的启示?
43、拓展提高
44、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45、掌握文章内容。
46、掌握10个生字。
47、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48、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49、布置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50、要求学生找出这一段文字中的关键句(我十二亿*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国何苦而不富?)教师点明: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奋斗不懈,这就是我们从《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的有益启示和深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