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2、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3、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
4、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5、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6、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7、圣人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8、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9、“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10、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11、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12、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13、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也。
14、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
15、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16、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地注水,湿者先濡。
17、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18、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
19、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
20、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21、为了天下苍生,也是为了我鬼谷子的野心。
22、你注定是为政治而生,一心创造人间新秩序,否则生命对你毫无意义了。你尤为注重研究国家分合之术,谋划霸业的策略。
23、胸中装着天下,心里想着苍生。
24、你哪理不如我?我总体不如。
25、人生在世,瞎活一气又不何用。
2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27、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28、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29、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
30、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31、故终曰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32、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
33、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34、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35、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36、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37、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38、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
39、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40、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