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谚语 40句菁华

首页 / 句子 / | 2022-12-03 00:00:00 国学,谚语

1、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2、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3、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4、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5、当面锣,对面鼓。

6、没有不上钩的鱼,没有不上竿的猴。

7、有了千钱想万钱,当了皇帝想成仙。

8、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9、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1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3、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14、*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15、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16、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17、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18、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9、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2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21、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2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3、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24、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2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6、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7、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2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29、尽信书,不如无书。

30、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31、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3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3、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3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3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37、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1)

——国学经典语录 40句菁华

1、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2、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3、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5、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7、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8、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9、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

10、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警世通言》

11、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

1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

13、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14、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15、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1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1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

1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19、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

2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22、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诗经》

2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24、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2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2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9、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30、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孔子《论语》

3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3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3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5、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3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37、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

38、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经》

3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4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2)

——国学名言警句 40句菁华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一寸山河一寸金。

3、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5、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7、多行不义必自毙。

1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2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1、尽信书,不如无书。

2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2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元行冲

2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2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27、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28、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2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38、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3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4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3)

——国学常识 40句菁华

1、社稷、轩辕:国家

2、南冠:囚犯

3、烽烟:战争

4、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7、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0、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1、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1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3、帝王自称:孤、寡、朕

14、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15、其他自谦词:

16、对帝王:万岁、*、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17、对将军:麾下

18、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19、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死去的帝王:先帝。

20、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2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2、谪:降职并远调。

23、擢:选拔,提拔。

24、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25、*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26、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27、传统节日。

28、纪日法。

29、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

30、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

32、【汉字六书】

33、【十三经】

34、“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

3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B)

36、成语“机不可失”出自张九龄之笔,它的下句是:(A)

37、“熄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

38、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

39、“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C)

40、“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A)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4)

——国学经典名句 300句菁华

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17、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1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20、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2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22、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4、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26、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2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28、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29、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30、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3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3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3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6、尽信书,不如无书。

3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8、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

39、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

40、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荀子》

4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42、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其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43、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晏子春秋》

4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6、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7、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

48、喜欢就该珍惜,珍惜就别放弃。

49、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是开启宝库的钥匙。

50、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5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52、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53、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54、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55、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

56、如果你被幸运之神遗忘,请不要悲伤,相信阳光总会有一天会照耀在你的身上。

57、诚实是上策。

5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59、通俗的解释就是当身处困厄的境地是就得要学会变通,思维变通后自然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60、有紧有松,不过分紧逼,也不过分放纵,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道理。

6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6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6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65、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都是因为运动的缘故。

6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6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7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7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7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7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7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78、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9、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8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8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8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8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8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8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8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9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9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9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95、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弟子规》

96、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弟子规》

9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98、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

9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10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0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02、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10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0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0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0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0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0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10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1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11、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1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11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14、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115、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1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1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1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1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2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21、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文子 自然》

122、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宋 苏洵《远虑》)

12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25、夫天未欲*治天下也,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公孙丑下》

12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 卫灵公》

127、不迁怒,不贰过。

128、当仁,不让于师。

12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31、小人之过也必文。

13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33、人皆可以为尧舜。

13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135、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13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137、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3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3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4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4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4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4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4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46、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47、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48、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49、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15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

151、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

152、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

153、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墨子·05章七患》

154、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正论》

155、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墨子·21章节用(中)》

15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篇》

157、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

15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159、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墨子·22章节用(下)》

160、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五节》

16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

162、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163、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一节》

164、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16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16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

167、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家训》

16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

169、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170、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节》

17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五节》

17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节》

173、未有知而不行者。——《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174、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175、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庄子·杂篇·外物》

17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道经·第二章》

177、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墨子·35章非命(上)》

178、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179、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180、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诗经·汾沮洳》

181、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02章修身》

18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18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18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185、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09章尚贤(中)》

186、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荀子·富国》

187、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18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18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190、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191、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荀子·富国》

192、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七节》

19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

19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史记·七十列传·酷吏列传》

195、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庄子·杂篇·徐无鬼》

196、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97、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198、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32章非乐(上)》

199、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20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20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202、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203、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荀子·解蔽》

204、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08章尚贤(上)》

205、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朱子家训》

20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

207、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荀子·王制》

20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20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10、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汉广》

211、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212、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213、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21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篇》

215、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216、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管子·侈靡》

217、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史记·七十列传·韩信卢绾列传》

218、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第六章》

219、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墨子·01章亲士》

220、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朱子家训》

22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篇》

22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223、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礼记·曲礼上》

22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节》

225、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七节》

22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22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228、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229、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

230、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燕燕》

231、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荀子·乐论》

23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233、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荀子·儒效》

234、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荀子·非相》

235、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墨子·31章明鬼(下)》

23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篇》

237、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诗经·羔羊》

238、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经·第七章》

239、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

240、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墨子·02章修身》

24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

242、主闇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荀子·君道》

2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24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

245、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荀子·修身》

24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大宗师》

247、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史记·七十列传·韩长孺列传》

248、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野有蔓草》

24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

25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25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第十章》

25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诗经·静女》

25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哙亲也——《史记·管晏列传》

254、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修身》

25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25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25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采葛》

258、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259、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260、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道经·第三十章》

261、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七节》

262、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荀子·儒效》

263、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264、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章句上·第四节》

265、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26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267、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26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269、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朱子家训》

270、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27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德经·第六十六章》

272、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273、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荀子·王制》

274、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275、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276、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荀子·仲尼》

277、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278、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

279、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商君列传》

280、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281、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篇》

282、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司马光《资治通鉴》

283、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吕不韦《吕氏春秋》

284、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285、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司马光《资治通鉴》

286、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吕不韦《吕氏春秋》

287、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脸上来。——冯梦龙《警世通言》

288、*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289、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290、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政,而不敢终留也。——蒲松龄《聊斋志异》

291、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292、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293、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吕不韦《吕氏春秋》

294、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马迁《史记》

29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国戾,一国作乱。——曾子《大学》

296、青云有路,翻为苦楚之人;白骨无坟,变作失乡之鬼。——冯梦龙《警世通言》

297、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吕不韦《吕氏春秋》

298、谢家庭院残更里,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纳兰容若《纳兰词》

299、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吕不韦《吕氏春秋》

30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5)

——国学经典名句 50句菁华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8、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1、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家语》

12、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13、大凡物不得其*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9、言必信 ,行必果。

20、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2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2、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

23、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修道之人,污邪之贼也。——《荀子·君道》

24、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25、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六节》

2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经·第十八章》

27、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德经·第七十一章》

28、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

29、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荀子·王制》

30、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管子·法法》

3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32、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节》

33、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荀子·哀公》

34、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墨子·48章公孟》

35、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家训》

3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37、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38、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

39、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40、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礼记·表记》

4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德经·第四十章》

4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43、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44、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一节》

45、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大叔于田》

46、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47、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

48、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人。——《墨子·36章非命(中)》

49、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纳兰容若《纳兰词》

5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子思《中庸》


国学谚语 40句菁华(扩展6)

——国学经典名句大全集 40句菁华

1、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

2、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

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

5、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吕氏春秋》

6、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7、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吕氏春秋》

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

9、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周易》

10、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11、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1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13、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管子》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18、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周易》

19、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周易》

20、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21、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周易》

2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4、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

27、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29、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3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3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33、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周易》

34、比之匪人,不亦伤乎。——《周易》

3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3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8、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子》

39、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

40、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孙子兵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