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3、“古仁人之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5、(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7、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8、(1)居:处、处在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10、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文人“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11、答案示例: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14、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15、D
16、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7、前人之述。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20、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22、答案: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23、(1)表达方式:《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4、根据前一句和练习中的提示,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什么?
2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26、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27、①dài;②zhé
28、课文理解。1[甲文]①2两段的分别是从阴和晴(或“悲”“喜”)的角度来描绘景色的,表达了游人因阴晴不同的景物而触发的悲喜不同的情感,这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因景生情,情随境迁,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乙文]第①段前四句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景的,由“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再到“琅琊”,接着写“酿泉”最后写泉上的“醉翁亭”,层次分明。
29、乙文第①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甲文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30、AB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50句菁华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D
3、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4、C
5、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6、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8、、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9、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0、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11、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1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简要分析。
16、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7、(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18、请写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诗词。
1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20、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21、因为桃花源中人并未见到过外人。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3、(1)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7、世外桃源18、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这两个角度来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24、怕外人扰乱他们宁静和*的生活。
25、内容理解。(4分)
26、请利用《新华字典》查阅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27、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对即可)
29、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30、(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当斩”……等句,让读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统治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因此,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32、(1)小孩(1分)(2)妻子和儿女(1分)(3)曾经(1分)(4)通“返”,返回(1分)(共4分)
3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分)(共4分)
34、宁静淡泊的田园和*安宁不满。
35、(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6、豁然开朗。
37、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9、问所从来,具答之。
4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2、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43、异:诧异。
44、交通:交错相通。
45、志:作标记。
4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7、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8、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9、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50、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回答出三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 30句菁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2、(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7、东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归园田居》
8、(1)土地*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10、(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 (2)通邀,邀请 13.D(2分)
11、(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2分)
1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13、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4、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5、、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6、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17、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8、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19、“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0、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你认为作者的本意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21、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2、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23、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2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2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6、通过渔人所见,着力表现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和*安乐的景象。20、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为外界动乱黑暗的世界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7、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28、人的一生都可能经历坎坷与不顺,都可能经历苦难与艰辛,而只有经历这些之后,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29、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30、《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愿望37、如(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分;(4)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30句菁华
1、细读文章③⑥⑦段,将下面图示中蟋蟀出世的过程补充完整。 (3分)
2、结合文章,并根据你对法布尔《昆虫记》的了解,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3、上面的文段选自《昆虫记》,又译《昆记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是 法 国的 法布尔 。(2分)
4、《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结合选文说说蟋蟀给你较大触动的有哪些方面?(3分)
5、《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3分)
6、这部书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7、(蝉)不靠别人生活,反倒(蚂蚁)为饥饿所趋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这哀恳其实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
8、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9、萤火虫有两个特点:1(获取食物方法) 2(它尾巴上有灯)
10、会结网的(蜘蛛)是个(纺织)高手。
11、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12、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
13、塔蓝图拉蜘蛛易于(D)A、暴躁B、愤怒C、杀死D、驯服
14、法布尔的生活十分(A)A.贫穷B.富裕C.忙碌D.悠闲
15、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A)。A、蝉B、蟋蟀C、蝈蝈
16、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B)。A、绵羊的毛B绵羊的粪便
17、《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D)A、象鼻虫、蟋蟀B、蜘蛛、蜜蜂C螳螂、蝎子D、骆驼、恐龙
18、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的猎物的方法是(D)A、用眼睛看到的B、用耳朵听到的
19、枯露菌是一种(C)。A、甲虫B、长在树上的蘑菇C、长在地底下的蘑菇
20、(A)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A、萤火虫B、黄蜂C、园蛛
21、《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22、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23、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24、毛虫的毒素之源在它的绒毛中。(×)
25、《昆虫记》中“两种稀奇的蚱猛”是指恩布沙和白面孔螽斯。(√)
26、有一种外貌漂亮而内心奸恶的虫子,它的身上穿着金青色的外衣,腹部缠着“青铜”和“黄金”织成的袍子,尾部系着一条蓝色的丝带,它的名字叫金蜂。(√)
27、小条纹蜘蛛在外面逐渐变成为成年蜘蛛的。(×)订正:在巢里。
28、在六种园蛛中,通常歇在网中央的只有两种,那就是条纹蜘蛛和丝光蜘蛛。(√)
29、作者在《昆虫记》里向我们介绍了(蝗虫)、(天牛 )、(蟋蟀 )、(萤火虫 )等昆虫。你印象最深的是 (萤火虫 ),因为(这个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似的,用来表达它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
30、黑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错)
——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40句菁华
1、第二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2分)
2、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4、文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6、选段介绍了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两点)
7、分总式
8、各种云具有什么特点?(1分)
9、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密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10、美丽、能预测天气
11、(略)
1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实说明。(3分)
1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3分)
14、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
15、第一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3分)
16、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3分)
17、第二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③处应填的颜色是。(2分)
18、第二段④处填天气状况是,⑤处填天气状况是。(4分)
19、第二段文字第一句话的作用是()(3分)
20、找出文段中阐释希腊士兵染疾死亡的真正原因。(4分)
21、写出末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此段的支撑方式。(3分)
22、第①段与第②③④段是____________的关系,在内容上起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作用。
23、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特点的掌握。甲文字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而乙文字的语言较朴实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
24、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25、阅读课文听录音。
26、第二段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C )
27、文段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
28、文段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红色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紫色 。
29、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云的形态、特征。
30、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
31、云的特征是什么?
32、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3、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34、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云的 、
35、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36、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37、总分总。
38、过渡。还点明此段和上段一样,也是讲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39、云的.形态,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0、参考答案: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或者:看云识天气。
——黄鹤楼诗句 40句菁华
1、百千诸佛在何居,黄鹤楼诗锦不如。——释法薰《颂古十首·百千诸佛在何居》
2、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3、黄鹤楼前共语时,白苹红蓼对江湄。——释正觉《颂古二十一首·容颜甚奇妙》
4、江汉至鄂始合流,黄鹤楼前鹦鹉洲。——楼钥《题董亨道八景图》
5、黄鹤楼前路,轻帆好问津。——方回《晚晴又赋》
6、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吕洞宾《题黄鹤楼石照》
7、渺渺洞庭野,萧萧黄鹤楼。——张俞《楚中作》
8、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游似《黄鹤楼》
9、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葛长庚《念奴娇·汉江北泻》
10、黄鹤楼空馀铁笛,青牛人远剩瑶编。——钟仕杰《超真观·其二》
11、有鱼有蟹美如玉,胡不醉呼黄鹤楼。——高似孙《句·有鱼有蟹美如玉》
12、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13、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14、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
15、黄鹤楼前秋月寒,楼前江阔烟漫漫。——饶廷直《夜游黄鹤楼遇道人》
16、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7、会得此去汉阳不远,不然黄鹤楼前鹦鹉洲。——释智愚《偈颂二十一首·四达皇皇》
18、黄鹤楼前日欲低,汉阳城树乱乌啼。——李梦阳《夏口夜泊别友人》
19、醉搥黄鹤楼,一掷财百万。——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20、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杜牧《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21、百千诸佛问来由,崔颢曾题黄鹤楼。——释道枢《颂古三十九首·百千诸佛问来由》
22、紫薇省下迎周节,黄鹤楼前返汉槎。——邵宝《送钱太常使毕还朝次韵》
23、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王维《送康太守》
24、唐·卢郢
25、宋·苏轼
26、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27、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28、宋·游景仁
29、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30、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31、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32、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33、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34、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35、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36、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37、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38、strong>11、《黄鹤楼》
39、strong>8、《望黄鹤楼》
40、strong>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课》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迪龙在老师的理解与关爱下挣脱了命运的安排,并在其耐心地指导和激励下投身文学创作,老师从迪龙身上获得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年轻人的敢作敢为足以移山填海,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2、概括回答:学生们和哲学家铲除杂草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文中的哲学家是怎样教给学生懂得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的?
4、访问 果然 于是
5、两个要点:老师是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这个问题简单得任何人都知道答案。
6、(多做好事),――让(美好的心灵)或(善良的品质)占据它。
7、“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2分)
8、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2分)
9、语言,行动,神态 强烈的爱国主义
10、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11、12月8日这一天,暨大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用原文内容)
12、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2分) 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反衬作用 (2分)
13、蜘蛛说的“按照你的理论”是指谁的理论?什么样的理论?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看法。
14、“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30字左右)(3分)
15、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16、最后一课法都德
17、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意对即可)
18、动作、语言、神态
19、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信心。(意对即可)
20、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1、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22、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2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24、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5、第一段写校长的讲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6、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郑振铎先生?
27、你从校长、工役、教师、学生们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28、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9、不好。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怀念郑振铎先生的。
30、略(3分)6.怎样除掉旷野里的杂草(2分) 7.我因为有事去不了, 但是答案你们应该都看到了,明白了之类(3分)8.点点头,微笑了一下,详略之类(4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30句菁华
1、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2、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3、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5、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7、(1)请见请从
8、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10、D
11、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12、(1)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这件事中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13、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14、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15、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说明:“虽”翻译成“虽然……但”或是“即使……也”都得分。“小大之狱”1分。“虽不能察”1分,“必以情”1分,句意连贯1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7、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1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9、翻译下面句子。
20、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1、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22、C.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25、(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2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⑵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⑶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⑸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⑵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8、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29、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⑴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⑵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