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七弦琴鸣,梦回太古,灵霄剑吟,书此奇谭。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7、北岭有燕,羽若雪兮。朔风哀哀,比翼南飞。一折羽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0、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1、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12、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1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14、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6、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17、人生如旅,亦哭亦歌,曲终人散时,不过是痛者自痛,伤者自伤。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9、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2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4、记忆不复成殇,回忆终成绝想。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2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8、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2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30、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31、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32、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3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7、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8、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3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0、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励志文言文名句 40句菁华
1、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2、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4、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5、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6、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7、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8、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9、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10、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11、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12、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13、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4、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侯。——李商隐《富*少侯》
15、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6、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17、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叶燮《迎春》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9、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20、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21、知耻近乎勇。——《中庸》
22、有益**之事,虽死弗避。——吕坤《*语·卷上》
23、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2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2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2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2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31、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3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35、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关人赴安西》
36、学不可以已。——《荀子》
3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9、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文言文经典句子 40句菁华
1、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2、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1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6、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17、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1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19、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0、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2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1、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3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5、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36、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7、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3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9、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40、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文言文格言 40句菁华
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4、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5、风水人间不可无,也须阴骘两相扶。
6、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7、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8、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0、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1、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1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3、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14、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1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6、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17、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18、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19、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20、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21、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2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25、尽信书,不如无书。
2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30、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3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3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7、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
3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60句菁华
1、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3、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4、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5、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6、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7、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8、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9、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10、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11、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2、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13、盖:通盍何不。兼词。盖亦反其本矣。
14、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15、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16、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17、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8、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19、见:同现呈现,露出来。信义安所见乎?
20、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21、见:同现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22、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23、雷:通擂敲击。动词。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24、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25、那:同挪抽。动词。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26、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27、襁:同襁婴儿的被子,如现在的.包袱。名词。则人物归亡,襁至而辐凑。
28、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9、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30、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31、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2、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33、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34、县:同悬挂,动词。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35、要:同邀拦住。动词。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36、耶:通爷父亲。名词。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37、员:通圆圆形。名词。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38、霑:同沾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39、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40、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1、直:通值值得。动词。史进道:直什么?
42、质:同锧,刑具,*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43、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44、咨:同谘询问。动词。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4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46、*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47、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4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49、见,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50、简,通“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51、诎,通“屈”。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52、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3、邪,通“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54、蕃,通“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55、唱,通“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56、阙,通“缺”。*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57、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58、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59、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60、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60句菁华
1、二种环境描写: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3、“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得:此言得之(对)
7、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8、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近
10、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1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13、抓修辞手法
14、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5、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16、于:
17、赏诗三步法:知人论世、译析字面、阐明主旨。
18、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明中心,亮出主旨;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承上启下,自然衔接;前后照应,和谐统一;侧面烘托,间接映衬;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增强语言,突出特征。
19、舅夺母志(改变)
20、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21、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22、则刘病日笃(病重)
23、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24、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25、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26、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27、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28、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29、践辞曰(推辞)
30、旅进旅退(俱,共同)
31、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32、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33、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34、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35、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36、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7、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38、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39、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0、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41、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42、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43、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44、举
45、胜
46、宜:宜可使(应该)
47、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48、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49、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50、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1、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5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5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54、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55、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56、去:
5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58、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59、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60、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高中必背文言文名句 50句菁华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3、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7、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1、不去*,鲁难未已。(左传)
1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出自:(《曷冠子·天则》)
20、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自:(《孙子》)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
2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自:(《晏子春秋》)
2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24、不愧于天,不畏于人。出自:(《诗经》)
25、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老子》)
2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画旨》)
27、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出自:(古语)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
29、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出自:(《南阳萧绎》)
30、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3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34、子曰:“……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6、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3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38、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3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42、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43、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4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4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8、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4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实词释义 40句菁华
1、鄙
2、察C
3、奉
4、更
5、故
6、号
7、还
8、惠
9、见
10、节
11、进
12、居
13、漫
14、明
15、谋
16、戚
17、奇
18、强
19、清
20、求
21、去
22、入
23、胜
24、实
25、属
26、受(shu)
27、骑
28、本(běn)
29、敝(bì)
30、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31、表达,表示。(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2、情趣,情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闲情逸致)
33、质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34、刑具。*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35、惩处。(不效则治臣之罪)
36、部署,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37、讲究,研究。(奚暇治礼义哉?)
38、治理得好,与"乱"相对。(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9、第三人称,他、她、它(们)。(告诸往者而知来者)
40、伤害;杀害。(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
——内涵深奥文言文 30句菁华
1、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荀子《劝学》
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3、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4、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荀子《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荀子《劝学》
12、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
13、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1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17、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荀子《劝学》
18、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荀子《劝学》
19、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2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2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2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24、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2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8、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
29、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3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