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砥砺岂必多,一壁胜万珉。
2、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
3、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4、人有急难,倾财救之。
5、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6、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7、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
8、人聚则强,人散则弱。
9、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10、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或:在涅贵不缁
11、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4、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20、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1、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2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2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2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27、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8、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2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3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3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3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3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36、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37、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38、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40、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4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4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4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4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49、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50、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中考文言文复习 50句菁华
1、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3、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4、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6、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7、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8、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2、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1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
14、《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选自《孟子?告子上》。
1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所欲有甚于生者
18、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19、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20、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1、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22、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23、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24、解释加点的词:
25、其真无马邪 “邪”(é) 通“耶” 《马说》
26、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7、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28、固以怪之矣 “以”(ǐ) 通“已” 《陈涉世家》
29、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30、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3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32、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小石潭的概貌。
33、溪流曲折蜿蜒。
34、解释加点字
35、释句
3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37、解释下列加黑的字
38、“得无……乎(耶)”
39、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4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41、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42、逐:追赶、追击。
43、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4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45、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46、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8、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4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50、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文的经典语句 50句菁华
1、吾与汝,顾德拜也!
2、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蛾眉,巧逞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3、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朵花。
4、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5、师者,以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昔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9、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0、君为帝,妾为民,帝民两不同,君妾怎相拥。
1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2、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3、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14、世界上最棒的事是,每天早上醒来又是崭新的一天,完全免费,永不断货。
1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8、这世界上一旦完全沉寂时,也不知它是在悲哀,还是在伤情。
19、世人于姐皆草菅,不问红尘问苍天。
20、做了对不起的事,不要怕,死你是必死的,冷静的告诉我你要怎么死。
2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22、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23、两个人终于不再错过。携手问年华,看岁月流逝。风云潇洒。残阳退没。
2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2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
27、有钱难买子孙贤,女儿不请上门客。——《增广贤文》
28、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2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曾国藩》
30、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心。——《曾国藩》
3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3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7、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38、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3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1、大凡物不得其*则鸣。
42、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4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44、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4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4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8、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4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0、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文言文格言 40句菁华
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4、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5、风水人间不可无,也须阴骘两相扶。
6、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7、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
8、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0、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1、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1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3、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14、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1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6、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17、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18、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19、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20、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21、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2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25、尽信书,不如无书。
2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30、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3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3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7、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
3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4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
——文言文名言名句 50句菁华
1、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过,天下岂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8、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9、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3、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不怨天,不尤人。
16、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8、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4、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7、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刘勰
2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谨于言而慎于行。
31、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3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3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7、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3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0、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4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2、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4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7、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4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9、人人好公,则天下太*;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50、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50句菁华
1、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2、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3、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5、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以头抢地尔。
6、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非死则徙尔。
7、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8、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9、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才美不外见。
10、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1、鸠:同纠集合。动词。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12、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13、儽:通累堆矗,积累。动词。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14、栗:同栗发抖。动词。栗深林今惊层颠。
15、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16、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17、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18、孽:同孽灾害,罪恶。名词。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
19、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20、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21、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22、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3、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4、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25、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26、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27、畜:通蓄积聚,储藏。动词。故其畜积足恃。
28、厌:通餍满足。形容词。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29、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30、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31、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32、霑:同沾浸湿,浸润。动词。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33、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34、直: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35、质:通贽见面礼。名词。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36、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属予作文以记之。
37、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38、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9、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2、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3、帖,通“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44、著,通“着”。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45、火,通“伙”。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46、诎,通“屈”。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47、有,通“又”。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48、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9、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者而食之。——《马说》
50、舒通抒,抒发,如:退而论书册,以舒其愤。
——经典哲理的文言文句子 40句菁华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6、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4、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2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2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9、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3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5、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9、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4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