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1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9、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2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2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5、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2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2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9、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3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2、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7、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38、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9、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0、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名句 60句菁华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聃
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5、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10、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1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治大国,若烹小鲜。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9、“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3、治人事天,莫若啬。
2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7、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3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3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5、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6、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3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为。逆理而为必然会把天下搞乱,越是执着把持,就越会失去)–––––––为而败,执而失,这其中包含了辩证法的道理。*的思想主要是阴阳辩证的思想。
39、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4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43、将欲取之,必先之。
44、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45、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6、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4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8、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5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52、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53、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4、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56、知足者富。
57、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5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9、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6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40句菁华
1、朽木不可雕也。
2、不迁怒,不二过。
3、小不忍则乱大谋。
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7、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4、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1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strong>孟子名言
21、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24、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2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8、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0、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1、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6、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3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39、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4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的经典名言名句 40句菁华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3、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8、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1、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2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2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28、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9、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3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3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32、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33、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5、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3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3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3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4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的名言警句 50句菁华
1、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2、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老子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5、征服别人的人是强人,征服自己的人是伟人。——老子
6、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治人事天,莫若啬。
1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1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1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2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2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2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2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0、祸兮福气倚,福兮祸所伏
3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3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3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36、出生入死。——老子《道德经》
37、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
3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3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4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4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4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4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45、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4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4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4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9、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50、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老子名言名句 50句菁华
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7、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8、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2、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2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5、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6、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7、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道德经》第五章
2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道德经》第九章
3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31、“希言自然”(少说话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在*,因言治罪,说话闯祸,是自古以来的通例。
32、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4、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37、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9、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40、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4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42、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4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4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4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48、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49、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的名言名句 50句菁华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7、治大国,若烹小鲜。
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2、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1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1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1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16、"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经》"
1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1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1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
20、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21、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2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3、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人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法则,西方人以战胜自然为最高法则,两者可以互补。
2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2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7、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8、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0、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3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36、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37、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3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2、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4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4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7、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5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人间正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用兵会很快产生恶果;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有荒年)–––––––*的战争异常残酷,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的.夺权,所以对经济、环境肆意地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肆意地杀掠。
——2022精选老子语录 40句菁华
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0、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5、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1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2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5、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6、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2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9、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31、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3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3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3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7、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39、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0、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