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大地域决定*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2、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3、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无为而无不为
4、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的法度智力国家。后期法家的集大*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第二,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固有的*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6、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7、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8、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
9、理学在南宋就明显分为朱熹和陆象山两派
10、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南方农业是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北方农业是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黍子、高粱、玉米、谷子、裨子、豆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11、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12、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二是*与东方邻国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13、市商贸易的四种模式:市、墟、集、会
14、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思想。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15、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16、以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创立的开始
17、科举制的负面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8、*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要地位;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19、家训族规的规范功能: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20、*古代整体思维:*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所谓的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1、*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22、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即指“苦、集、灭、道”。
2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24、*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5、《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26、。以木结构为主是*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左右对称是*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27、有关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几个重要命题:(1)“诗言志”(2)“文以载道”(3)“乐以教化”。
28、早期的汉字崇拜:①“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②“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29、汉字书法的“中和美”: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有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
30、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传统的农耕经济文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月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耒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2、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3、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4、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5、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6、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7、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8、速度和速率
9、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10、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1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12、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m/s
1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5、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货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多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可逆)。
16、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17、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18、天*的使用方法: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法吗并调解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复*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19、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ρ】单位:kg/m、g/cm 【m】单位:kg 【V】单位:m
20、HO的密度:ρ=1.0×10kg/m=1g/cm
2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该别物体的形态。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3、增大压强的方法:1)S不变 F↑ 2)F不变 S↓ 3)F↑ S↓
2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印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25、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6、称量法:F=G-F
27、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28、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9、所有能量单位:焦耳。
3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31、定律应用:
32、【W】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千瓦时
33、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则有W=Q
34、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1)电路发生短路;2)电器总功率过大。
35、通电螺线管性质:1)电流越大磁性越强;2)匝数越多磁性越强;3)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4)通电螺线管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改变。
36、电磁铁特点:1)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2)磁性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调节;3)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37、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接卸能转化为电能。
38、燃料燃烧的实质
39、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4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4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42、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4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44、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45、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46、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4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48、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4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50、声音分类:乐音、噪声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 50句菁华
1、活动过程
2、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3、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4、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P16
5、光谱反射率:实际上由于物体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因此定义光谱反射率为ρλ=Eρλ/Eλp16
6、区域的含义
7、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9、森林资源现状
10、热带雨林
11、能源分类
1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3、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4、东北商品粮基地
15、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16、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17、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18、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19、—1990年。我国*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 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20、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1、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22、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2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2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25、长度
26、河道曲直情况
27、支流多少
28、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29、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30、政治因素
31、军事因素
3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3、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34、地理位置
35、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36、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7、水源(灌溉水源):
38、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39、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40、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4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42、具有灌溉功能
4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4、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45、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46、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47、气候:少云雾。
48、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综合:系统地理主要是指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则主要是指初中的世界地理和*地理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两者的科学分析的载体,许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规律及变化等,都是对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和验证运用系统地理中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区域地理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以及地理分布,就是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综合例如,运用大陆构造理论解释山脉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发生;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各地理区域的气候;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世界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等
49、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地理的环境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地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气候影响着河流的讯期,地形影响气候,气候反过来又对地形进行塑造,在特定的地形、气候条件下形成特定的土壤和植被,最后在区域内形成特定的自然带自然带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表的分布规律,集中体现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对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0、区域内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商业、金融等一系列的人文地理要素,构成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人文地理环境,区域内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高度发达的美国工业对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机械、化肥、农药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再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农业地域专门化生产、对世界工业布局(跨国公司)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发展也起到了拉动作用,而区域内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也对区域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等
——初中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归纳 40句菁华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2、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5、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6、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7、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8、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9、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10、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1、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1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13、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1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16、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7、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8、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19、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0、酸性溶液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2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2、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23、淡黄色固体:硫磺;
24、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25、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2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27、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8、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29、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30、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32、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33、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34、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35、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36、红色固体:Cu、Fe2O3(红棕色)、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
37、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38、盐的溶解性
3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40、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50句菁华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2CO2
4、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点燃2CO2 + 3H2O
5、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 + CO2↑
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高温2Fe + 3CO2
7、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8、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9、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10、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11、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3、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14、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15、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16、铁和盐酸:Fe+2HCl=FeCl2+H2↑
17、铁和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18、大理石和稀盐酸(实验室制CO2):CaCO3+ 2HCl=CaCl2+H2O+CO2↑
19、碳酸钠和盐酸(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20、盐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HCl+NaOH=NaCl+H2O
21、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H2SO4+2NaOH=Na2SO4+2H2O
22、氢氧化钠和氯化铁溶液:3NaOH+FeCl3=Fe(OH)3↓(红褐色)+3NaCl
23、碳酸钠和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
24、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25、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2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27、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8、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
29、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
30、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1、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ZnSO4 + Cu
3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33、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4、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35、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F2,O2,H2,Cl2
36、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7、淡黄色固体:硫磺
38、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39、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40、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41、黄绿色气体:氯气
42、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43、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44、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4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46、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47、天然气:甲烷(CH4)
48、石灰石/大理石:(CaCO3)
49、铁锈:(Fe2O3)
50、〔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初中生物会考重点知识点 50句菁华
1、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 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动输;②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
5、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6、细胞中的物质有: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7、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和选择透过性)
8、植物体由小长大的原因是: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9、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
10、病毒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1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1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13、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14、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15、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16、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理转换器。
17、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8、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并给予能量 1克脂肪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38KJ(9Kcal)能量,比1克蛋白质或1克葡萄糖高一倍多。
19、提供必需脂肪酸。
20、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2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22、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
23、消化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消化道;②消化腺课本8页图3、1—4
24、胰腺:分泌胰液;有多种消化酶;属于化学性消化。
25、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26、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7、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28、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9、植物体六大器官:
30、扁形动物
31、观察鳃
32、生物的特征
33、生物能进行呼吸。
34、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3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6、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37、食物链和食物网:
38、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39、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40、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41、种子萌发的条件
42、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要),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4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44、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45、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6、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7、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48、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49、空中飞行的动物:
50、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50句菁华
1、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白色沉淀)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白色沉淀)
3、溶液的颜色:
4、(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 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5、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6、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7、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11、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2、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3、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1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1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6、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7、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1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19、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20、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21、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2、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3、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24、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25、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6、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27、煤气:一氧化碳(co)
28、天然气:甲烷(ch4)
29、石灰石/大理石:(caco3)
30、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31、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32、汞(hg):水银
3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34、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3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3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38、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39、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40、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41、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42、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4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44、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45、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
4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空气和石灰石。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47、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8、物质的组成
49、化学用语
50、如果不慎将酸溶液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重点 40句菁华
1、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2、“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3、“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4、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5、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6、升华法:SiO2(I2)。
7、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8、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11、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2、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1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14、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5、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6、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0、*: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21、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22、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23、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4、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5、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6、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7、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8、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黄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9、氯气遇到干燥布条不褪色,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30、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1、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2、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33、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34、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35、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36、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37、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38、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3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色。
4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企业文化知识竞赛 30句菁华
1、八钢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2、八钢文化的“思维规则”包含了哪些内容?
3、八钢文化的“行动规则”包含了哪些内容?
4、八钢的经营哲学是如何表述的?
5、八钢的管理宗旨是如何表述的?
6、八钢集团的处事原则是如何表述的?
7、八钢集团发展战略的特征是什么?
8、什么是企业精神?
9、八钢集团策略方针的定义是什么?
10、八钢集团处事原则的三个核心基点是什么?
11、什么是企业的内塑信念?
12、什么是企业文化?
13、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14、什么是企业标识?
15、什么是企业行为文化?
16、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17、为什么说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18、企业形象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19、八钢企业精神中的“竞争发展”具有哪三层基本含义?
20、八钢企业道德中“敬业”的含义是什么?
21、八钢企业道德中“自强”的含义是什么?
22、八钢经营哲学中的“诚信守恒”具有哪四层基本含义?
23、八钢管理宗旨中“依规程采取行动”的含义是什么?
24、八钢管理宗旨中“依规则检查工作”的含义是什么?
25、八钢人才标准中“绩以示才”的含义是什么?
26、八钢人才标准中“新以显智”的含义是什么?
27、八钢处事原则中“正视差异”的含义是什么?
28、八钢“坚强而热情的产品”外展信念的三层基本含义是什么?
29、如何科学地看待“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企业传统?
30、知识竞赛的测试范围包括:企业发展历程、公司《员工手册》全部内容及公司其他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