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6、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7、十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8、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1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2、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1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1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5、见得思义。
1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7、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21、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22、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卫灵公》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5、不迁怒,不贰过。
2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7、当仁,不让于师。
28、吾日三省吾身。
2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30、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3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32、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33、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3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5、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37、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语录
38、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3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
40、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42、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4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
4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
45、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4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4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8、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
49、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名人孔子的名言 50句菁华
1、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4、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5、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3、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7、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9、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0、克己复礼,为仁。
21、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3、朝闻道,夕死可矣。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1、见得思义。
3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3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5、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36、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3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8、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9、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5、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46、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47、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48、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4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0、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
——孔子名言 50句菁华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2、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6、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7、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答: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礼之用,和为贵。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
2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2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
2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25、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7、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28、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4、吾日三省吾身。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36、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3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沉怨矣。
39、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0、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41、言必信,行必果。
42、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在成功处跌到便是失败,在失败处勇敢站起就是成功。如果做某一件事能给我带来好心情,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我都会竭力去做。
43、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如果难过,就努力抬头望天空吧,望着望着就忘了……它那么大,一定可以包容你的所有委屈。
44、不学礼,无以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5、什么是爱情?骗呗!什么是温柔?贱呗!什么是艺术?脱呗!什么是仗义?傻呗!什么是勤俭?抠呗!什么是谦虚?装呗!什么是勇敢?二呗!什么是幽默?贫呗。
46、孔子名言,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一个人愿意出现,另一个人才愿意奋不顾身。一个人愿意奋不顾身,另一个人才愿意托付终身。
47、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带着真诚感恩的心,勇敢地走完选定的生活道路,决不回头。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48、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昨天已逝,抖抖身上的尘埃,继续前行。别让过去盗走了将来,今天做最好的自己吧。
49、孔子名言,一个男人的强大,不在于他能摧毁什么,而在于他能保护什么!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
50、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答::“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孔子的名言名句 50句菁华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作者:孔子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4、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
6、夫子莞尔而笑。——孔子
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
8、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孔子
9、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1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1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 《论语》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论语》
1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6、《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9、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25、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26、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2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28、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29、无伐善,无施劳。出处:论语
3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处:论语
31、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32、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3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3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3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9、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孔子
40、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
4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
4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4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4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生之言,亦可以为*矣。《论语》--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4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8、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4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5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名言 200句菁华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有教无类。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11、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4、、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1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6、、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17、不迁怒,不二过。
1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2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22、放于利而行,多怨。
2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4、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5、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6、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2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出处:论语
2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0、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出处:论语
3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出处:论语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4、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3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3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作者:孔子
3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9、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译文: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加以自我约束,就不致于产生叛离之心了。
4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译文: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4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译文: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44、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译文: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5、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子路》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
4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篇第一》译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方法也就有了。
4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译文:《曾子说》要慎重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地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5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5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5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5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54、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5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56、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5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58、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
59、“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孔子《论语》
6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
61、与朋友交,,严而有信。——孔丘
6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6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6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6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6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6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6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9、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70、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7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7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7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8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8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8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8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8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8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88、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8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9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91、言必行,行必果。
9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94、“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论语》
95、“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论语》
96、“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9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98、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99、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00、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1、“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孔子《论语》
102、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0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 《论语》
10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5、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0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
107、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108、君子以当仁不让。——孔子
10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1、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1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4、过则勿惮改。
115、不知言,无以知人。
11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8、讷于言而敏于行。
11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20、欲速则不达。
12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22、无为而治。
123、君子*之美。
12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25、每事问。
12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27、既来之,则安之。
128、乘肥马,衣轻裘。
12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130、德不孤,必有邻。
1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3、敏于事而慎于言。
13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1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36、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37、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13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论语》
139、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140、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
141、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4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 《论语》
14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 《孝经》
14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 其中矣 。 ——孔子 《论语》
145、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 以行 成于内 ,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 《孝经》
146、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 《论 语》
147、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4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4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5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5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5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5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54、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55、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5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5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
159、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
16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6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
16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
163、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16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6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6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16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69、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170、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7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7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73、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17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7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7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7、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8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18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183、学而不思则惘。——孔子
18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185、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
186、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18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8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
18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9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9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9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19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97、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9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19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20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孔子的名人名言 150句菁华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孔子
3、不迁怒,不二过。孔子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答: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答: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9、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
1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1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
1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16、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
17、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18、苛政猛于虎。——孔子
19、过犹不及。——孔子
2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
21、大德必得其寿。——孔子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
23、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4、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
2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
26、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孔子
2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28、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29、德不孤,必有邻。——孔子
30、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31、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32、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4、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3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36、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37、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3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39、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40、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1、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3、《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4、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45、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6、寝不尸,居不容。
4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8、朝闻道,夕死可矣。
4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5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5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5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子 《论语》
5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5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57、知耻近乎勇。 ——孔子
58、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59、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60、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61、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62、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63、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助。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能力要看它拉车的情况,考察一个人要看他*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6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趔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趔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习武之人都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来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65、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66、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6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8、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69、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
70、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7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7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4、听其言而观其行。
7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76、放于利而行,多怨。
7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8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8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4、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答: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8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答: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8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 答: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8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孔子的名人名言
89、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
90、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
9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92、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
9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
9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9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
96、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9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9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9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10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10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10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103、《关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104、道不同,不相为谋。
10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0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爱因斯坦
107、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108、爱与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唯一可能的幸福与真理。——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
109、我喜欢所有悠久的事物,相处很久的朋友,久远的岁月,多年的习惯,古老的图书,还有越久越香的葡萄酒
110、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11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12、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113、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1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5、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11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11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18、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20、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21、谦者,德之柄也;让者,礼之主也。
12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2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24、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26、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12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2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9、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13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3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32、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无生,事无礼则无成,国无礼则不宁。
1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3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3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37、不迁怒,不贰过。
13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3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4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1、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4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43、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14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14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4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4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4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49、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孔子的励志名言 60句菁华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论语》
2、“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论语》
3、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论语》
4、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孔子《论语》
5、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论语》
6、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论语》
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论语》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0、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名言
1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2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4、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25、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7、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8、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2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2、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33、过,则匆惮改。
34、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5、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6、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37、其使民也义。
3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0、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1、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4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43、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5、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4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7、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48、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1、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52、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53、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55、一个人心术要正,行为要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5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励志名言,孔子经典名句
——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50句菁华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12、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13、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4、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16、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20、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21、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2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3、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24、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6、礼之用,和为贵。
27、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
28、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29、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30、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3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32、朝闻道,夕死可矣。
3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34、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5、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36、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3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9、予独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0、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41、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4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4、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45、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48、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49、所听者信也,而听尤不可信,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50、诗之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经典名言 50句菁华
1、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
5、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6、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7、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
8、学而不思则惘。 孔子
9、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孔子
10、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2、礼之用,和为贵。
1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6、听其言而观其行。
1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2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24、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8、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2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3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3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4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1、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42、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4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4、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45、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46、所听者信也,而听尤不可信,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4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48、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49、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0、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卫灵公》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孔子名言名句 30句菁华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过,则匆惮改。
9、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1、不迁怒,不贰过。
1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4、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礼之用,和为贵。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9、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5、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2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7、道不同,不相为谋。
2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